in

【官方公告】 2025年目標:是時候認真整理出版自己歷來文章了吧

 

我在2001年9/11事件發表第一篇評論文章,不經不覺,至今在公共空間寫作已經二十多年。

寫作從來不是我的職業,以往也沒有想過文章會成為歷史的見證,然而在無心插柳下,我曾經寫過超過一百個各種專欄,除了本業的國際關係評論,也包括電影、音樂、旅遊、足球、訪問、書評等不同內容,最引起公眾迴響的,則是重要時刻才會出現的香港政局評論。自從離開香港,在會員區再新增了家族史、回憶錄、隨緣家書等連載欄目。這樣下來,累積的文字總數居然超過了千萬字,還未計算未翻譯成中文的學術文字,與及各種未公開的初稿,然而始終未有機會認真整理,曾經出版的普及文章也未臻完善,一直引以為憾。

本來並不認為自己的文章有多大價值。然而自從香港局勢巨變,我開始認真收集舊香港一切有價值的出版物,在不少朋友和讀者鼓勵下,也認為這千萬文字或能協助填補國際對香港認知的幾點被,當政權、社交媒體演算法逐漸改寫歷史,更希望留下一些曾經存在的痕跡。

這些文章雖然內容非常龐雜,但基本上圍繞三個主軸:

(一)香港曾經作為全球近乎獨一無二的各方勢力雲集的國際都會,究竟是如何運作的?為甚麼中國始終不能製造第二個香港?

(二)香港公共空間普遍被二元分割為「民主派」和「建制派」,但大部份香港人的收入來源都是建制、政治傾向卻是自由主義,我的家庭、讀書、工作背景恰恰是典型,因此曾經是容易溝通各方朋友的橋樑,究竟這些人的思考模式如何,在香港每次關鍵時刻又扮演了甚麼角色?

(三)在香港獨特土壤下,製造了的港式國際視野,平日怎樣融合在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不同面向?這種視角看出來的各種嗜好,和東西方其他社會的主流論述相比有何特色?雖然還有自由時候的舊香港曾經是出版天堂,但這些視角和個人經歷,卻始終是一片相對的留白。

本來有好些文章已經完稿,但始終未願意出版,一大原因,就是覺得很難完整表達框架性思維,無論怎樣補充修訂,都有所缺憾。直到某一天,終於豁然開朗:與其不切實際地希望有一個框架可以整合一切,倒不如化整為零,將每一個小部份分門別類地整理,慢慢推出,如果持之以恆,十年之後,不是也可以看見一個更大的結構?

於是在朋友鼓勵下,我決定將發表過的、未發表的、腦海中的各個題目,分為十多個不同系列,每個系列會逐個小題目出版。由於這是個人文集,希望保存多於重視銷量,這個文叢會以精裝版印刷,每本只印刷限量版,優先供會員收藏,並會連同每本度身訂製個人設計的藏書票一併製作。日後就算有更多需求,每一本也只會經過有意義的修訂增補才會加印,這是希望避免同事因為有市場壓力,而分散了重點。

To report this post you need to login first.
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