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

【官方公告:2025年展望篇】 與公海演算法角力報告:四種不同頻道的比較思考(一

2024年將盡,前瞻2025年之前,希望先和大家分享一下近來一些思考。對公海的演算法,這幾個月來,我們不斷在實驗 a/b test,這篇會說說實驗的目的與及操作。

在公海,有三類頻道:個人型;單題型;綜合型。

Patreon 會員區是很個人化的存在。所以我很希望 「堅離地球」YouTube 公海區可以serve another purpose:希望終有一日,可以成為一個像舊香港《明報》、《信報》那樣的綜合性媒體。

對我個人的利益而言,不少朋友覺得這是很不智的,因為「去個人化」,往往意味著資源(hard / soft)會從個人身上分薄,而流動到了其他持分者手中。

但我自己一直想,我已經有Patreon作為個人平台了,如果公眾平台還不能去個人化,就等於一生都要靠自己「接客」,變得會被市場、資源、還有莫名其妙的 attention set agenda,那是更不智的。很慶幸身邊的同事都明白到這一點,都在向同樣目標進發。

所以結構上,應該思考的是怎樣建立一個去個人化、而又能同時符合參與其中的所有人(包括自己)利益的大結構。個人的存在應該在於確立整體大方向、路線、理念、branding,而不是消費自己。

單論大眾媒體,昔日很多前輩在個人層面而言都非常成功,遠比我有面向公眾的個人魅力。但正因如此,他們要建立任何品牌、頻道,無論主觀意願如何,客觀上,都離不開以我為主。這是我天天引以為鑑的。

不過與此同時,我也有很個人化的題目希望更好的推廣,目前確是未如理想。於是一切就要有策略,有先後次序。

YouTube Channel 只有我一個人經營的時候,內容主要有幾類。收視率高的,通常都是即時新聞,即時熱點評論、de facto 抽水等等,這些內容幾日過後就沒有價值,當刻卻可以很容易有超過六位數點擊率。而我最感興趣的內容,通常都是沉底。這已經是不能撼動的結構。

現在頻道的設計,是將新聞部份專門由《同文》團隊負責;熱點即時評論部份基本上由馮智政負責;還加入了其他很多新主持、新節目;而把那些小眾內容留給我,入面再分公海區和獨家會員區的內容。客觀效果,短期內,如果單看點擊,可能還不及最個人化的時候:很簡單,因為演算法覺得 confuse 了,不知道怎樣派。

然而正因如此,我們邀請嘉賓是容易的,邀請朋友做節目是容易的,甚至出現好些主動要求加入的案例。我想一個很大的關鍵,就是我們的 track-record 不會 overshadow 任何人、不會 hijack 任何朋友,可以確保百花齊放、互相尊重,而且沒有任何包括 views 數在內的壓力。如果任何人一出現,客觀效果就是為其他人抬起橋,誰會願意?

這方面,我認為實驗是成功的。這個平台的初心是希望重構舊香港,百花齊放、百家爭鳴,正是舊香港最成功的一切。

但如果停留在這個階段,卻是失敗的。一言以蔽之:經濟上不可能這樣生存下去,其他更不用談。於是,就有了2025年的計劃:朝向第四種頻道「智庫型頻道」邁進。

(待續)

To report this post you need to login first.
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