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

【世界盃特輯 🏴󠁧󠁢󠁥󠁮󠁧󠁿】《It’s (not) Coming Home》:與當代英國身份認同

【世界盃特輯 🏴󠁧󠁢󠁥󠁮󠁧󠁿】《It's (not) Coming Home》:與當代英國身份認同

自從英格蘭1966年奪冠後,每一屆的英格蘭隊都給(本地)媒體吹捧為「1966年以來最強一屆」,但每次大賽都失望而回,雖然近年的水平確是越來越理想。然而久而久之,在期望管理下,英格蘭球迷也都習以為常。

上街英格蘭得第四,前後輸掉3場比賽,獲勝的只有對巴拿馬、突尼西亞及瑞典,但球迷已經喜出望外,領隊修夫基(Gareth Southgate)也成為英雄,甚至有地鐵站以「南閘」(Southgate)命名48小時,似反映「英格蘭英雄」門檻其實不是很高。

然而,這一切都可以曲線解讀,充滿英式哲理、幽默與犬儒,就像近20年英格蘭國家隊的非官方聖樂《It’s Coming Home》。

這首歌在世界盃期間不斷響起,也不斷成為英國媒體頭條、球迷吶喊的口號,源自1996年英國樂隊The Lightning Seeds創作的歌曲《Three Lions》。這首歌曾於1996、1998、2018年三度打上流行榜冠軍,已經成為英格蘭國家隊的非官方主題曲。創作背景是1996歐洲國家盃,當時英格蘭是主辦國,因此有「It’s coming home」的構想,最終英格蘭在四強被德國以十二碼淘汰出局,射失十二碼的,正是現任領隊修夫基。

英格蘭自居現代足球發源地,對國家隊未能再奪佳績耿耿於懷,希望錦標再回「足球之家」,這是歌詞的表面解讀。英格蘭出局後,不少其他球迷紛紛以「It’s Coming Home」揶揄英格蘭,卻完全是捉錯用神。擔任球評家多年的英格蘭名宿連尼加(Gary Lineker)忍不住在社交媒體「導讀」,解釋「It’s Coming Home」只是英式自嘲,不代表英格蘭球迷真的相信國家隊會贏得錦標,只是以哲學態度,看待無了期的等待果陀,贏了固然開心,輸掉也是意料中事。

球隊充滿大牌天價球星,表現卻總是未如理想,歌詞正充滿這無奈:「everyone seems to know the score, they’ve seen it all before, they just know, they’re so sure, that England’s gonna throw it away.」久而久之,英格蘭球迷習慣了被嘲笑,也當自己曾經自豪的國家隊是可消費的笑話;但與此同時,每次大賽前夕,依然對球隊不無期望。

這種複雜的心情,早已不止在英格蘭國家隊身上適用,對帝國斜陽後的整個英國,特別是脫歐後前路茫茫的倫敦,又何嘗不是?

無論是留歐也好、脫歐也好,英國要重拾二戰前的國際領導地位,都已不可能;連要專心像冷戰時代當美國附庸,也不容易。但英國人並非單純緬懷昔日榮光,對今天的處境心知肚明,唯有像看待英格蘭國家隊那樣,製造足夠迴旋空間,一面犬儒,一面保存信念和希望。

▶️ 延伸視頻:李志堅教練 (堅 Sir):英格蘭堅持重用麥佳亞,反映了怎樣的英格蘭風格?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uGTc8e1xCZA

To report this post you need to login first.
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