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

️中國女排電影《奪冠》:為甚麼郎平隊友們集體杯葛電影?

01_1-copy-5-3-1

中國女排在東京奧運表現不濟,卻令不少香港人注意到香港導演陳可辛的中國女排電影《奪冠》。這部電影以郎平為主角,講述她由球員時代到教練時代的經歷,雖然很多避重就輕之處,但陳可辛已經努力做到不太hardsell。

想不到對電影最有意見的一群人,卻是郎平當年的隊友們。導演表示,本來郎平隊友在電影都是「有名有姓」的,但被她們本人抗議,結果在公演版本必須刪掉所有人名,只能在試映版本看見誰是誰。

背後的原因,很值得探討。這群本來平起平坐的「老英雄」不願意成為郎平的陪襯,這並不奇怪,但原來還有更「敏感」的事:那些年的中國女排「五連冠」成員,退役後大部份成為政府官員,有些官還越做越大、影響力比郎平更大,要是反過來成為臨時演員,自然難以放下身段。

例如和郎平同期的周曉蘭,退役後成為國家體委排球處長,正是她負責把郎平請回來當教練,後來成為副司級領導。另一位張蓉芳做過政協委員、全國青聯副主席、國家體委訓練局副局長,管理的體育項目早已超越排球。還有一位孫晉芳官沒有那麼大,但也是江蘇省體育局黨組書記。和香港關係最大的還是陳亞瓊大姐:她退役後就被派到香港新華社工作,過渡到現在的中聯辦,成為宣傳文體部副部長,長期負責統戰香港體育界。把這些人當臨記放進電影,確實「為難」。

郎平的隊友除了當官,另一條路是下海從商。最成功的一位名叫梁豔,屬於郎平後輩,退役後創立了自己的體育品牌,據說身家過億,賺取了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桶金。

由於昔日中國女排象徵了國家榮譽,而且是在中國崛起前的榮譽,一直在中國國民教育扮演了特殊角色。中國就算在今天,團體賽往往是死穴,女排卻是少數的例外,這也是中國難得以民族主義宣揚團隊精神的圖騰;換了是男足,注定只能作為被嘲笑的反派。

因此,郎平一代的女排隊員都已經在神壇,她們當年的刻苦精神,也不可能和新一代相提並論。平心而論,那時候的中國運動員在國際社會,反而「可敬可愛」得多,感情純樸得多,即使是郎平本人,也提倡享受體育,和今天的戰狼主旋律,其實格格不入。

To report this post you need to login first.

Leave a Reply